提到“生物識別技術”,面部、指紋、虹膜識別等是人們首先想到,也是目前市場上實現落地應用的重點技術。然而,上述幾類生物識別技術都存在一些缺點,需要近距離的對識別特征進行采集。面對這種局限,以步態識別為代表體態識別以難隱藏性、非接觸性和非侵入性等特點從眾多技術中脫穎而出,成為生物識別領域的一匹“黑馬”。
在黑科技滿滿的《諜中諜5》電影中,安保系統最后一道防線“步態識別”,成為湯姆·克魯斯獲取情報的最大障礙。如今,步態識別早已不僅僅存在于影視作品中。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落地的成熟,行業開始尋求更多技術應用的可能性。以步態或者行為分析為代表的體態分析作為人臉技術的重要補充和擴展,越來越多互聯網巨頭和科技獨角獸開始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并逐漸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和應用落地。如:
? 去年3月,云從科技宣布在跨鏡追蹤技術上再次取得重大進展,在三大主流ReID數據集再一次領跑全球;
? 今年8月份,大華股份表示,其步態識別技術再次取得新突破,各項指標再次刷新CASIA-B步態數據集歷史記錄;
? 8月底,銀河水滴宣布,公司步態識別技術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各項關鍵指標再次刷新CASIA-B步態數據集歷史記錄
目前,從幾家企業的"刷榜"數據來看,步態識別在實驗室中的識別精度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實際上,體態識別相較于其他生物特征識別具有很大難度,目前大部分企業還著重在"刷榜"階段,只有少部分企業在實際場景中實現落地應用。
據悉,中美兩國幾乎是全球最早投入步態識別研究的國家。2000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了一個步態識別相關的研究項目;同一年,中科院自動化所譚鐵牛院士在國內成立步態識別團隊,開始步態識別技術的研究。
2020年,在疫情發生后,應用范圍廣泛的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技術出現了很大的應用受阻。為彌補人臉識別技術不足,步態識別技術、行人重識別ReID技術等開始展現新的市場活力。
那么,相對于人臉識別這個“市場寵兒”,步態識別技術的應用優勢體現在哪兒呢?
簡單來講,步態識別是指通過身高、頭型、腿骨、肌肉、關節等生理特征和走路姿態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人工智能技術。步態識別互聯系統,可以有效突破人臉識別的局限。集步態建庫、步態識別、步態檢索、大范圍追蹤等功能于一體,該系統能實現海量攝像機下步態識別的實時智能互聯;支持上萬路攝像機實時并發,能輔助公安機關在海量歷史視頻與實時視頻中進行瞬間檢索與定位;同時,還能進行事前預警、事中報警和事后追蹤,可進行地圖布控及地圖軌跡追蹤,助力公安機關快速偵破疑難案件。
業內人士表示,傳統安防的重點在“建”,有兩個主要特征:事后查證,人工決策。我們知道,傳統安防系統對周圍信息進行采集和存儲,但是缺少主動分析。出了事故之后,再由人工回溯錄像,收集線索和證據。這種方式缺陷非常明顯:無法預防風險點,無法防患于未然;信息回溯、分析和決策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較高。如何將這些視頻進行結構化一直是公安系統的迫切需求,步態識別系統將使這些僵尸視頻信息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滿足安防行業從“看得清”到“看得懂”,從“看視頻”到“用視頻”進行過渡的需求,將為公共安防領域帶來巨大變化。
未來,隨著體態識別技術的持續升級,其應用優勢將更為突出、應用模式將更為成熟、應用領域也將更為廣泛。因此,體態識別市場潛力有望加快釋放,市場前景值得期待。